他的电影简约而直接,没有华丽的摄影技巧、花哨的交叉剪辑或其他引人注意的手法。在《死囚越狱》(A Man Escaped,1956年)中,基于导演自己的战争经历,他的无花哨风格在开头标题中得以体现:“这个故事确实发生过。我没有加以修饰地记录下来。”模仿他的文学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·贝尔纳诺,布列松的1950年杰作《乡村牧师日记》(The Diary of a Country Priest)的叙事常常以日记或病例的形式进行。故事仅从主角的视角讲述,只揭示中心角色当时所经历的事情。其中最成功的第一人称叙述例子之一是《驴子巴特萨》(1968年),其“人物”是一头驴。布列松自己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也渗透在他的作品中;几部影片,特别是《扒手》(Pickpocket,1959年)和《圣女贞德的审判》(The Trial of Joan of Arc,1962年),都突然以主角安静而坚毅地接受命运的必然性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