羞耻 多国版本合集
| 夸克资源 |
《羞耻》(Skam,挪威语中意为 “羞耻”)是一部源自挪威的青春成长题材电视剧,2015 年首播后凭借对青少年真实生活、情感、身份认同、心理健康等议题的细腻刻画,引发全球共鸣,进而被多个国家翻拍,形成了独特的 “Skam 宇宙”。
各国版本均延续了原版以不同主角视角展开季播(每季聚焦 1-2 位核心角色)、贴近青少年日常(如校园、家庭、社交圈)、探讨现实议题的核心模式,但又融入了本国的文化背景、社会氛围与青少年特质,呈现出多样的风格与侧重。以下是主要国家版本的详细介绍:
一、原版:挪威《羞耻》(Skam,2015-2017)
作为 “Skam 宇宙” 的起点,挪威原版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调,以极致的真实感和对敏感议题的大胆触碰成为经典。
| 项目 | 信息 |
|---|---|
| 首播时间 | 2015 年 9 月 25 日 |
| 集数 / 季数 | 共 4 季,每季 10-12 集(单集时长 15-45 分钟不等,随剧情节奏调整) |
| 核心特点 | 1. 叙事创新:采用 “实时更新” 模式,剧情时间与现实时间同步(如角色在剧中发社交媒体的时间,与观众观看时的时间一致),并通过角色的短信、社交账号截图等细节增强代入感。 2. 议题深度:每季聚焦不同核心议题,且挖掘极具穿透力: – 第一季(主角:Eva):青少年恋爱中的信任、谎言与自我认知; – 第二季(主角:Noora):校园霸凌、性别歧视、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等; – 第三季(主角:Isak):同性恋情与自我认同(全系列最经典的一季,对 LGBTQ + 群体的刻画细腻且温暖,打破了当时的影视偏见); – 第四季(主角:Sana):穆斯林女孩的身份认同、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冲突、友谊与包容。 |
| 地位与影响 | 1. 凭借 “去戏剧化” 的真实感(如演员均为新人、场景多为真实校园 / 街道),在挪威青少年中引发 “现象级” 讨论,甚至推动了社会对校园霸凌、LGBTQ + 权益等议题的关注。 2. 无大规模宣传却靠口碑席卷全球,为后续各国翻拍提供了 “议题优先、真实为核” 的模板。 |
二、德国《羞耻》(Skam Deutschland,2018-2022)
德国版在原版基础上,更侧重对青少年 “内心挣扎” 的挖掘,风格偏沉郁细腻,融入了德国社会对 “多元文化”“个体自由” 的探讨。
| 项目 | 信息 |
|---|---|
| 首播时间 | 2018 年 3 月 9 日 |
| 集数 / 季数 | 共 5 季(第五季为特别季,聚焦配角故事) |
| 核心特点 | 1. 本土化改编:将原版的 “宗教议题”(如 Sana 的穆斯林身份)转化为对 “移民后代的文化融合”“少数族裔在德国的生存状态” 的探讨(如第四季主角 Amir,聚焦伊朗裔德国青年的身份困惑)。 2. 议题延伸:在原版基础上新增对 “抑郁症”“原生家庭创伤”“性别 fluid(流动性别)” 的讨论(如第三季聚焦主角 Matteo 的同性恋情与抑郁症,比挪威版更侧重心理层面的挣扎)。 3. 风格偏写实:镜头语言冷静,节奏稍缓,更注重通过角色的眼神、肢体语言传递情绪,少了些戏剧冲突,多了些 “向内探索” 的细腻。 |
| 亮点 | 对 “心理健康” 议题的刻画尤为深刻,如 Matteo 与抑郁症对抗的过程,没有刻意煽情,却让观众感受到青少年心理困境的真实重量。 |
三、法国《羞耻》(Skam France,2018-2022)
法国版是全球翻拍中 “风格最鲜明” 的版本之一,以浪漫、浓烈的叙事风格著称,同时大胆突破原版框架,加入更多戏剧化情节与视觉表达。
| 项目 | 信息 |
|---|---|
| 首播时间 | 2018 年 2 月 9 日 |
| 集数 / 季数 | 共 7 季(季数最多的版本之一,后期完全脱离原版剧情,原创角色与故事线) |
| 核心特点 | 1. 浪漫化改编:保留原版议题内核,但将情感表达放大,角色互动更具 “法式浪漫”(如第三季主角 Lucas 与 Eliott 的恋情,被观众称为 “神仙爱情”,画面唯美,情感浓烈)。 2. 议题拓展:新增对 “双相情感障碍”(Eliott 患有双相障碍,剧集详细展现了患者与伴侣的共同面对过程)、“校园暴力升级”(如群体霸凌、暴力报复)、“跨性别议题”(后期季数聚焦跨性别角色 Lola)的探讨。 3. 视觉与节奏:镜头更具电影感,色彩鲜明,节奏比原版更快,加入更多巧合与戏剧冲突(如角色身世之谜、家族矛盾),娱乐性更强。 |
| 亮点 | 1. 第三季对 “双相情感障碍” 的科普性刻画,既专业又温暖,让更多人理解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处境。 2. 后期完全脱离原版框架,原创故事线(如 Lola 的成长)展现了 “Skam 模式” 的可扩展性。 |
四、意大利《羞耻》(Skam Italia,2018-2022)
意大利版以 “青春活力” 和 “家庭关系” 为核心亮点,融入了意大利热情奔放的文化特质,对 “家庭与个体” 的冲突刻画尤为细腻。
| 项目 | 信息 |
|---|---|
| 首播时间 | 2018 年 1 月 25 日 |
| 集数 / 季数 | 共 4 季 |
| 核心特点 | 1. 文化融入:将意大利人 “重视家庭” 的传统融入剧情,多数角色的困境与家庭紧密相关(如第一季主角 Eva 与母亲的矛盾、第三季主角 Martino 与父亲的隔阂),探讨 “个体自由与家庭期望” 的冲突。 2. 风格轻松明快:相比德版的沉郁、法版的浓烈,意版更具 “青春喜剧” 的底色,角色互动充满活力(如主角团的日常打闹、校园生活的热闹场景),但在议题探讨时依然保持严肃。 3. 经典议题重塑:第三季聚焦 Martino 的同性恋情,延续了挪威版 Isak 的 “自我认同” 主线,但加入了 “恐同家庭环境” 的压力,让角色的挣扎更具本土化色彩(意大利部分地区对 LGBTQ + 群体的接受度仍存差异)。 |
| 亮点 | 对 “家庭关系” 的刻画真实且接地气,如 Martino 在父亲的不解与朋友的支持下逐渐接纳自己的过程,引发了许多 “在家庭期望中寻找自我” 的观众共鸣。 |
五、美国《羞耻》(Skam Austin,2018-2019)
美国版是唯一由原版制作团队参与开发的非欧洲版本,试图将 “Skam 模式” 与美国青少年文化(如美国高中的社团文化、种族多样性)结合,但反响相对平淡。
| 项目 | 信息 |
|---|---|
| 首播时间 | 2018 年 4 月 27 日 |
| 集数 / 季数 | 共 2 季(因收视与口碑一般,未继续制作后续季) |
| 核心特点 | 1. 本土化调整:将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得州奥斯汀的高中,融入美国校园的 “派对文化”“体育社团”“宗教影响” 等元素(如第二季聚焦主角 Zoe 的宗教信仰与婚前性行为的冲突)。 2. 角色多元化:主角团加入了更多少数族裔角色(如拉丁裔、非裔),探讨 “种族身份” 与 “校园融入” 的问题,贴合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。 3. 风格偏主流:相比欧洲版本的 “小众真实感”,美版更接近美国青春剧的主流风格,戏剧冲突稍强,角色情感表达更直接,但少了些原版的 “细腻与克制”。 |
| 评价 | 因 “本土化改编不够深入”“角色塑造较扁平”,未能达到欧洲版本的口碑高度,但为 “Skam 模式” 在非欧洲文化中的适配提供了尝试经验。 |
六、其他国家版本概览
除上述主流版本外,《羞耻》还被西班牙、比利时(弗拉芒语)、荷兰等国翻拍,各版本均有其本土化特色:
- 西班牙版(Skam España,2018-2022):侧重对 “女性互助”“性少数群体权益” 的探讨,风格大胆前卫,曾因聚焦 “跨性别主角”(第四季)引发广泛讨论。
- 比利时弗拉芒语版(Skam Vlaanderen,2018-2021):以 “细腻的情感刻画” 著称,对 “友谊中的嫉妒”“原生家庭创伤” 的挖掘尤为深刻,被观众称为 “最贴近挪威原版气质” 的翻拍。
- 荷兰版(Skam NL,2018-2020):风格轻松治愈,更侧重 “青少年的日常温暖”,议题探讨相对温和,适合偏好 “无强冲突” 青春剧的观众。
总结:“Skam 宇宙” 的核心魅力
各国版本的《羞耻》虽风格各异,但始终围绕一个核心:以青少年的视角,真实呈现他们的困惑、挣扎与成长。无论是挪威版的 “实时叙事”,法版的 “浪漫浓烈”,还是意版的 “家庭聚焦”,都在 “本土化” 中保留了原版的灵魂 —— 不回避敏感议题,不刻意美化青春,让观众在角色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进而引发对自我、他人与社会的思考。
对于初次接触的观众,挪威原版(尤其是第三季) 是最佳入门选择,能直观感受 “Skam 模式” 的精髓;若偏好更具戏剧张力的故事,可尝试法国版;若喜欢细腻的情感刻画,德国版或比利时弗拉芒语版更合适。
浏览次数 26







